山东农业大学资产管理处欢迎您!
学校首页
历史回顾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  历史回顾
科技日报报道山东农大新闻----新形势下我们怎样办大学?
发布时间:2007-11-01 作者: 浏览次数:126

科技日报报道山东农大新闻----新形势下我们怎样办大学?

 

 

 新形势下我们怎样办大学?

 

  今年8月,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盖国强的新著《大学十年》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,引起人们的关注。2006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为该书撰写序言说,书中的一些论述和独到见解,既有理性的思考,又有实践的探索,更有理论的创新。很值得一读——— 

 

            50年前为什么产生那么多大师级英才 

 

  今年4月,山东农业大学校友李振声院士荣获2006年国家最高科技奖,全校上下欢欣鼓舞,为之自豪。

  在和部分老专家座谈时,该校党委书记盖国强回顾说,上世纪50年代的山东农业大学,当时在校生只有几百人,却出了5位院士,并有3位专家获得了3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。5位院士是:1950年毕业的束怀瑞,1951年毕业的李振声,1954年毕业的山仑,1958年毕业的印象初,还有朱兆良;3位获奖专家是:庞居勤、李振声、李晴祺,他们分别于1981年、1985年、1997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。

  盖国强问道,为什么在50年前那样的条件下,能培养出这么多大师级英才?50年前的大学是什么样的大学?什么样的教育思想?什么样的办学理念?什么样的培养模式?什么样的大学文化、大学精神?什么样的办学特色?50年前的教师怎么教书?50年前的学生怎么学习……同时我们也要思考:50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怎么了?50年后的山东农业大学怎么了?

  盖国强回答说,1949年,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“三座大山”,建立了新中国,中国的高等教育从此获得了新生。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学风校风,良好的师德师风,有一个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,有一个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。老师们不是为了职称去教书,而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用心去教;学生们不是为了文凭去学习,而是为了新中国的强大用心去学。虽然条件差、待遇低,但人们都是遵循教育规律用心去办学,人们都在默默无闻中实现自身的价值,教书育人,发奋成才。

  他总结说,上世纪50年代的高等教育之所以是成功的,是因为在办大学的理念上没有单纯地为政治服务,没有单纯地为经济服务,而是为社会的全面进步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;没有实用主义地看待大学,没有功利主义地对待大学,没有把大学分为重点、非重点的三六九等,而是为大学的发展创造了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。50年代的大学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大楼,这么大的规模,但是有一大批德才兼备、教书育人的大师,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办学理念,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。

  盖国强书记认为,大学就是大学,大学不仅要融于社会、服务社会,更要引领社会的发展;大学的功能不仅是为政治服务,为经济服务,而且要为社会的全面进步、人的全面发展服务。大学是一个教育机构、学术团体,而不是“官本位”的机关和商业性的企业。任何一所大学都要讲政治,都要讲文化,注重在文化层面上做好人才培养、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工作,都要注重在文化层面上办好大学。

 

            新形势下两大亮点、两大隐患、三大危机

 

  盖国强提出这样的思想理念:新形势下办大学,必须学会做好大学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文章,紧紧围绕经济的发展、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,回答好办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办好大学的问题。

  这位有着10年高教管理经验和理论思考的大学党委书记认为,当前高等教育存在两大亮点:一是大规模招生,二是大规模建设;但在两大亮点背后,隐藏着两大隐患:一是教育质量难以保证,二是负债过重,导致政府、学校、社会难以承受;存在着三大危机:一是学风危机,二是财务危机,三是声誉危机。他呼吁对此要有冷静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。必须尽快由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,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,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。

  在《大学十年》一书中,盖国强阐述了新形势下办好大学的一些思考和观点:

  政府办教育不能办大学,学校办大学不能办社会。

  教育公平靠政府,教育水平靠学校。

  政府办不了一流的企业,也办不了一流的大学。一流大学是在教育大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形成的。

  政府加大投入是应该的,学校提高效益是必须的。

  改革和发展一样,要抢抓机遇。早改早主动,早改早发展。晚改就被动,不改没出路。改革有困难、有风险,但不改革没希望。

  办大学必须坚持一条原则:实事求是,一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,努力做好上级指示、兄弟高校经验与学校实际相结合的文章。

  落实科学发展观、构建和谐社会,具体到学校,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,把自己的学校办好。

  办好大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,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依靠人、发展人、为了人。

  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是大学最科学、最有效的管理。

  在三个层面上不断提升办学理念:第一个层面就是着眼于扩大规模,改善办学条件办大学;第二个层面就是着眼于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办大学;第三个层面就是着眼于大学文化建设办大学,这是办学的最高境界。

  办大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一切向前看,而不是一切向钱看。要一切为了人,而不是一切为了钱。

  校庆是一个大学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体现,是大学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的展现。

  大学的一切工作要用心去做,用心去教,用心去学,用心去管。

 

             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

 

  据介绍,今年7月,一篇题为《山东农业大学避免举债重视内涵式发展》的报道引起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注意。这篇报道介绍了山东农业大学一切从实际出发,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。报道指出,目前学校财务状况呈现3个三分之一,即人头费控制在三分之一左右,行政运转经费控制在三分之一左右,教学科研投入高于三分之一。学校不但没有债务压力,而且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。报道分为三部分:一、果断停建二期工程;二、资源向教学科研倾斜;三、加强学风和文化建设。国务院领导同志为此作出批示,指出山东农业大学的做法很好,建议向全国高校推广,以避免发生新的债务。

  在《大学十年》一书中,盖国强从科学发展的高度,对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的经验作了深入总结和理论概括。他说,学校的发展,不仅要重视办学规模的扩大,更要重视结构的优化和质量效益的提高;不仅要加大设施投入的力度,改善办学条件,更要加大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,提高办学水平;不仅要有阶段性的快速发展,更要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;不仅要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,更要在发展和提高中形成自己的办学优势和特色;不仅要有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,更要有深厚的文化氛围和浓厚的学术氛围。

  盖国强进行对比思考说,为什么在上世纪50年代那样艰苦简陋的条件下,能培养出李振声等多位院士,而学校现在有这么好的办学条件,这么大的办学规模,却培养不出大师级的杰出人才?现在的大学少了什么?缺了什么?

  他认为,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国内外成功大学的经验表明,办好一所大学不仅需要一定的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,而且需要高水平的学科群和师资队伍,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学风校风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学术氛围。大学学风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,大学文化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根和源。他强调,学风问题关系到一个学校、一个学科的兴衰成败。学风正则兴,不正则衰。学科带头人不仅是学术带头人,也是学风带头人。

  盖国强认为,和谐校园是大学发展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,是一种发展的理想境界。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做到四个和谐:一是人与人的和谐,二是人与制度的和谐,三是人与环境的和谐,四是学校与社会的和谐。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,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。

 

            不能错误地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是扩招造成

 

  《大学十年》包括思想理念、深化改革、科学发展、和谐校园、大学管理、政治保障六个方面。许多新思考、新观点,都能从山东农大十年发展历程中找到鲜活的例证,都能从该书中得到生动的解答。其中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看法和分析,很有针对性。

  今年5月,在参加山东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座谈会时,盖国强提出,不能悲观地盲目地认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,更不能错误地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是扩招造成的。

  盖国强说,大学生就业是评价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窗口,是衡量大学办学是否适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尺子。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,既是一个严峻挑战的市场,也是一个广阔的市场。为什么?就业问题是世界永恒的问题,何况中国的国情。他强调,大学不扩招就没有就业难的问题吗?同样存在就业难的问题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扩招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,缓解了就业难的问题,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。而改革开放、现代化建设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广阔的天地,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,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。

  他分析说,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,是大学生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的矛盾。大学生就业观的实质是人生观、价值观。迈出学校的第一步,实际上是自己走向社会迈出的人生之路的第一步。立足艰苦奋斗,艰苦创业,走好自己的成才之路,实现自身的价值,是每一个成功者的必由之路。如果都想到城市去,不想到农村去,都想到东部去,不想到西部去,都想到机关去,不想到基层去,不仅会造成就业越来越难,而且必然影响大学生的成才。他说,计划经济体制下一次性就业定终身的用人制度已经不适应了。大学生走出校门,一生中有几次“跳槽”择业是正常的,要靠自己的实力、能力竞争最喜欢的、最能发挥自己作用的工作。

  盖国强书记认为,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。首先,大学要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,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,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;其次,政府要努力为大学生的就业创造社会环境和条件,靠政策导向推定大学生的就业;第三,社会和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、人才观,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;第四,也是最根本的,是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形势,正确地认识自己,树立正确的就业观,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就业问题。

  ■新闻链接

  李振声院士评价说,《大学十年》记载了山东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十年改革创新的历程,记载了以盖国强同志为首的山东农业大学党委行政领导班子,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辩证思考,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积弊的深刻剖析,对建立高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大胆探索。是山东农业大学百年文化新的积淀,又是对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新的提升。

 

 
文章出处:科技日报 2007年11月1日
文章作者:本报记者 仇方迎 通讯员 刘观浦
责任编辑:耿传刚
TOP
鲁ICP备05002369号
版权所有©山东农业大学资产管理处